Search


大家昨天怎麼過聖誕節呢?最近才聽說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雖然不是基督教國家,但也跟著放假,且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大家昨天怎麼過聖誕節呢?最近才聽說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雖然不是基督教國家,但也跟著放假,且人們越來愈需要這個節日的歡愉感!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呢?

聽聽人類學家怎麼說吧!

--------------------
還有一個原因是,儀式會改變我們對注意力的投放,這和它作為一種信仰表達方式是同等重要的——甚至可能更重要。在《儀式之原型行為》(The Archetypal Actions of Ritual)一書中,人類學家卡洛琳·亨弗萊(Caroline Humphrey)和詹姆斯·雷德洛(James Laidlaw)甚至直陳儀式和抒發宗教信念毫無關係,它的重點是以一種和日常生活不同的方式去做某事,迫使你覺得這事很重要。他們認為,通過舉行一場儀式來讓你把注意力集中於某個瞬間,讓你對這個瞬間頓生崇敬之情。

在英國,無神論者的比例遠高於美國,各種組織應運而生,伴那些認為自己沒有信仰的人走過人生各個階段。人類學家馬修·恩格爾克(Matthew Engelke)在2011年花了很多時間和英國人道主義協會(British Humanist Association)共事,那是該國非常知名的非宗教組織,擁有超過1.2萬名成員。著名的無神論人士、演化生物學家理乍得·道金斯(Richard Dawkins)就是其中之一。該協會資助了許多反宗教政治活動。他們希望政府停止向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撥款,剝奪聖公會主教在上議院的席位。他們還會主持葬禮、婚禮和命名禮。2011年,該協會成員舉行了9000場這樣的儀式。不管對象的神學觀是什麼,這些典禮是有意義的。

更重要的是,這些儀式有效果,這裡的「效果」意思是說它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感受。原來,說出你的感恩,會讓你心生感恩。說出你的欣喜,會讓你感到欣喜。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語言是多麼靠不住,因此這些話會顯得奇怪。但這是真實的。

有一項研究要求本科生每周寫一篇文章,講述讓自己感激或欣喜的事;煩心的事;或「過去一周里打動了你的事件或境遇」,那些敘述了感激之情的人,對自己人生的看法會有總體上的改善,會更樂觀地看待接下來的一周。類似的研究現在有很多。

從根本上說,宗教是一種幫助人們去看清世界真實面貌的辦法,但又要在某些方面、某種程度上,幫助人們按照它最理想的形態去體驗它。人們在教堂里做的很多事——尋找友愛,慶祝新生與結合,緬懷逝者,重申我們珍視的價值觀——即便抱着上帝只是一種隱喻或故事的想法,也是可以去做的,甚至可以完全不提及神。


http://cn.nytimes.com/opinion/20141226/c26luhrmann/zh-hant/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各行各業裡、社會的各個角落裡,都有一群人,做著跟人類學家一樣的事,或是用人類學家的方法來工作,他們不在學術圈裡,卻讓人類學更加貼近社會大眾。 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,就是要邀請這些人,分享他們的人類學經驗,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的工作結合人類學,找到新的可能,也看到不一樣的社會真實。 我們固定每天分享跟人類學有關的兩篇文章,也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,希望能拉近大家和人類學之間的距離。 部落格: http://anthrodo.wordpress.com/ Youtube頻道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xC6QldQiIpv54V-KtgEIJQ/playlists
人類學家不只在學術圈與研討會裡,在台灣,還有一群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! (創立時間:2012年12月)
View all posts